首页 >

旷世绝美话故宫(之三)-当前速递


来源: 北京青年报官网

楚建锋(教师、杂文家)

公元1150年,金海陵王完颜亮在辽南京的基础上营建中都,作为金的首都。营建前,海陵王派画工和技师到北宋都城东京,把皇宫宫殿的规模、布局、格式、尺寸、用料等一一描绘、测量、记录,交给左丞相张浩等参考模仿。按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中“准四重城”建制,在辽大成、子城、外罗城“三重城”的基础上建造了“内城”,形成了“宫城、皇城、内城、外城”的新格局,并在沿用辽南京宫城、皇城以及中轴线的基础上,向东、南、西三面扩展都城格局,使原来偏于城市西南部的宫殿苑囿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,占地七十五里,城门十二座,每座又分三门。同时,与宫殿配套的皇家园林、皇室寝陵、祭祀宗庙、官僚衙署等,全部参照北宋国都的标准建造,一改辽南京只是陪都而非政治中心的格局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史载,金中都设有四门。正南门是皇城的正门,称为宣阳门,宣阳门与中都正南门之间有一座汉白玉的龙津桥。宣阳门上重楼壮丽,绘有龙行图案的中门专供皇帝出入,绘有凤凰图案的左、右旁门供其他人员出入。门内正北中间是御道,两侧东、西相对的千步廊。御道往北是端门,端门再往北就是宫门——应天门,由此进入皇宫。皇城东门称为宣华门,又称东华门,是辽南京的东门——宣和门;西门称为玉华门,西南就是辽著名的皇家园林同乐园,又称西苑;北门称为拱宸门,取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之意,相当于辽南京的“子北门”。

宋人周辉《北辕录》记载金中都皇宫:“瓦悉覆以琉璃,日色辉映,楼观翚飞,图画莫克摹写。”言其辉煌壮丽的程度,笔墨已不能描摹。在当时,这座皇城皇宫已经完全摄人心魄、威仪四方,尽显皇家和“天子”的风范而“紫薇”普照。

若说辽、金的都城、皇城,是为紫禁城的前身,有一个“不破不立”的故事。公元1234年,元世祖忽必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平金中都,昔日豪华的皇城皇宫没能经住蒙古铁蹄的践踏,一夜之间化为废墟。

宋理学大师朱熹写道:“冀都是正天地中间,好个风水。山脉从云中发来,云中正高脊处。自脊以西之水,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;自脊以东之水,则东流入于海。前面一条黄河环绕,右畔是华山耸立,为虎。自华来至中,为嵩山,是为前案。遂过去为泰山,耸于左,是为龙。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。江南诸山及五岭,又为第三四重案。”作为“龙兴之地”的燕京,在历史关口必将迎来至尊无上的都城。在“破”与“立”之转换中,宏大而千古留名的紫禁城,在“龙兴”之风水宝地燕京横空出世了。

“盖有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”。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,如老子云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人,是主宰万物之本之源,与此同时,任何事物的成败得失,都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结果,尤其是名标青史的大事件,三者必须同时具备而协调发展。俗话也说,非常之时,做非常之事,建非常之功,必须有非常盖世之才。

当历史走到这个时段,作为非常之才的忽必烈出现了。辉煌的紫禁城,在忽必烈的脑海中绽开了——在燕京建都,而且要建大都,建接天连地、立于环宇、传之千秋万代的大都!

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,元朝的开国皇帝。忽必烈青年时代便“思大有为于天下”,1251年,长兄蒙哥继大汗位,忽必烈受封为王。1260年蒙哥去世,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,建元中统,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。1271年,改“大蒙古”国号为元,1272年迁都元大都(今北京)。

“车行马在前,政去人身后”。推翻元朝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如是评价忽必烈:“昔大宋主天下310余年,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,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,起于漠北,凡达达、回回、诸番君长尽平定之,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,为世祖皇帝,混一天下,九夷八蛮、海外番国归于一统,百年之间,其恩德孰不思慕,号令孰不畏惧,是时四方无虞,民康物阜。”

清代名士曾国藩评价说:“自古英哲非常之君,往往得人鼎盛。若汉之武帝,唐之文皇,宋之仁宗,元之世祖,明之孝宗。其时皆异材勃起,俊彦云屯,焜耀简编。”

近代先贤孙中山称赞云:“秦皇汉武、元世祖、拿破仑,或数百年,数十年而斩,亦可谓有志之士矣。拿破仑兴法典,汉武帝纪赞,不言武功,又有千年之志者。”

在近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帝王、名流、先贤们对忽必烈的评价,可见一斑。既与汉武、唐宋“四方无虞,民康物阜”的德媲美,又与拿破仑“千年之志”相提并论,并且是“异材勃起,俊彦云屯”“英哲非常之君”“有志之士”,诚不愧“焜耀简编”!

[责任编辑:cqsh]

网罗天下